百年機器,紙傳承
百年機器,紙傳承
![]() |
五號機部位圖 |
1918年(大正7年),五號機從日本來到宜蘭二結。1916(大正5)年,臺南製糖會社合併宜蘭製糖會社,隔年,將壯圍的糖廍遷至二結。日治時期,製糖廠大部分用來製糖的原料多為甘蔗,榨取甘蔗之後,甘蔗殘渣便成為廢料或當成燃料,為處理剩下的蔗渣並進行有效的運用,於是臺南製糖株式會社社長鈴木梅四郎便想利用蔗渣製作蔗渣紙的運用。為蔗渣製紙的技術,而派員到日本學習。
1918年,赴日學習製紙技術的人返臺後,在二結糖廠附設的蔗渣製紙工場安裝製紙機器,也就是現今的五號紙機。1919年五號機開始利用蔗渣製紙,但由於品質不佳,無法大量生產,直至1933年製紙技術獲得改善。而後製紙工場由臺灣興業製紙株式會社,也就是中興紙廠的前身接手經營。
國民政府來台時期,政府接下日本人在臺的財產和產業,興業製紙也是其中之一,沿用原先工廠的設備沿用。一開始是以「臺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接收經營,而後又改組為「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1919年設立的老紙機雖歷經歲月的消磨以及戰火的牽連,數度產權的轉移,卻始終屹立不搖,百年來在廠方妥善的保養和維修,機況保持良好。2001年紙廠民營化後,部分機械由興中紙業接手,包含五號機,直到今年初,因老師傅們逐漸退休,不得不暫停運轉。五號機陪伴了整個生活圈一百年之久,乘載著這個地區「紙」的記憶,希望有一天它能再展英姿。
「五號紙機」基本資料
製造年月:1918年
製造廠牌:大皮山澤鐵工所
型式:長網多烘缸紙機
網寬(cm):223
網長(m):18.25
車速(m∕min):45~120
適抄基重(g∕㎡):60~220
日產量(公噸):12~30
生產紙類:全木道林紙、羅紋紙、圖畫紙、
模造紙、地圖紙、白牛皮紙、道林紙
年產量(公噸):7,000
生活圈百年同慶
1.
二結車站:1918年(大正7),二結驛站建成。日治時期,公路還未普及的世代,大量的原物料通常是透過鐵路運輸傳送。而當時因為二結糖廠就在二結火車站的附近,所以除了本地的甘蔗,外地的甘蔗如果要運送到糖廠,都會被送到二結火車站,同時,它也是溪南往溪北的重要交通之一。
2.
五結鄉學進國小:1918年(大正7年)二月二十一日,在二結堡創立了「五結公學校二結分校」,這是學進國小的前身。學進國小自日治時期開始,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培育無數英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