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守護健康,從腳開始!-台灣足鞋健康知識館

圖片
守護健康,從腳開始! - 台灣足鞋健康知識館 來到知識館,可以先做一下足部的健檢喔!(足鞋健康知識館提供) 25 年前原本在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的林維政先生 , 在偶然的機會下出國參加醫療展,意外發現當時國際上知名足部輔具公司的產品,居然高達 80 %都是由台灣代工,再從國外高價賣回台灣,導致國內足部輔具在發展與應用上缺乏專業性。於是他決定專業研發的路,在政府的補助鼓勵下設立觀光工廠 , 希望讓專業教育幫助更多人,透過台灣足鞋健康知識館,傳遞 「足部健康」的知識給大眾 。 進入知識館,解說員會透過展版上身體骨骼和足弓相關的資訊和遊客互動問答,認識不同的足弓腳型對身體的影響 ,進一步理解穿著適當的 鞋款,才能保護雙腳。館內也可以看到客製鞋墊產線流程,從石膏壓模塑型到鞋墊成型,需要耗費不少人力和心思 。 除了一般足弓鞋墊,也有針對特殊腳型製作鞋墊和鞋子 。 足鞋健康知識館希望傳遞專業知識且幫助被足部問題困擾的人們,從一個個不一樣的石膏腳模,便是證明他們心力的累積。 看到客人 本來舉步維艱,在穿上特製鞋後恢復正常行走,感覺非常有成就感。台灣足鞋對於社會公益也從不缺席,從八仙塵爆免費捐贈鞋具給 80 多位傷者,更於 2019 年與歐旻慈善基金會攜手幫助了 44 位朋友,從新站立、找回自信、回歸社會! 區間車慢慢駛進中里火車站,鐵道和馬路劃開了土地,一邊是百年紙廠轉型的中興文創園區,另一邊是綠油油的越光米田和少數的工廠和住家。台灣足鞋健康知識館就在中里火車站的對面,歡迎各界來 「 踏 」 館。

讓紙廠的故事繼續在這裡說下去―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圖片
讓紙廠的故事繼續在這裡說下去 ― 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沈振裕先生,除了是紙廠的退休員工,現在也是中興文創的志工(沈振裕提供) 中興文化創意園區利用舊廠房空間規劃各式特展 , 透過多元的媒體影音推廣、藝術共創行動、職人創作、文創市集等活動的辦理,提供多元豐富的文化藝術體驗 ,慢慢 培育宜蘭在地的文創品牌 。 志工們接待遊客參觀老紙廠的工業建築架構,帶著遊客導覽,分享紙廠人和在地人的生活故事。 走進中興文創園區的服務中心 , 立刻有親切的夥伴招呼著大家,這群夥伴是文創園區的志工們,他們來自鄰近的二結或是羅東地區 ,有上班族和退休人員 ,其中有幾位是過去在紙廠任職的紙廠人。志工沈振裕先生便是其中之一,退休後常想起過去在紙廠看顧紙機的歲月 ,在老同事 的號召下,重返紙廠擔任志工。沈先生是三結長大的農村孩子,退伍後進到紙廠工作 。身為 農家子弟,進紙廠工作之餘依然要下田勞動,這習慣直到今日,只是順序轉變成農作之餘到園區擔任志工。 身為曾經的紙廠員工,在園區裡服務特別有感觸,沈振裕先生習慣用白土倉庫等紙廠人才知道的特殊名稱介紹各棟建築。沈先生說農村出身的自己性格較靦腆,但每每遊客問起紙廠的故事時,就會開心暢談紙廠工作的生活點滴。當初紙廠的設備未能完整保存 , 沈振裕先生覺得很可惜 , 期待未來,在中興文化創意園區裡能看到更多紙廠的舊文物、機具,也希望有更多的紙廠人一起加入,讓紙廠的故事繼續在這裡說下去。

鉛筆,你最熟悉的陌生人-玉兔鉛筆學校

圖片
鉛筆,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 玉兔鉛筆學校 藍色的筆頭,黃澄澄的筆身是玉兔原子筆的代表(玉兔鉛筆學校提供) 座落在五結鄉中興路三段的玉兔鉛筆學校 ,是台灣早期三大綜合文具廠之一, 超過七十年的老品牌 「玉兔」主要產品是鉛筆和原子筆,經典鵝黃色筆身,搭配藍色、黑色或紅色筆帽的原子筆,還有六角黃桿紅皮頭的 88 鉛筆, 四 、五、六年級生絕對有印象。 1970 年代原本在台北的工廠受到限制而考慮遷廠,最初的想法是要離原料較近,當時北部的木材原料來自宜蘭太平山,鉛筆木頭筆身皆取自太平山,而宜蘭四結地區的位置離羅東林場近,較好取得木料,因此 1971 年來這設廠。 那時玉兔鉛筆工廠業務熱絡,台北員工人數曾達到 500 人左右,而羅東廠員工人數曾達到 200 多人,羅東廠大多數都是雇用鄰近四結、竹林和羅東地區的居民,有時人力不足的還需要請家庭代工。後來因為東南亞和中國等地的廉價代工崛起,加上電腦資訊時代的來臨,訂單大量的減少,導致台灣的文具工廠沒落,一家家文具工廠出走。在這樣的狀況下,玉兔仍然選擇繼續留在台灣堅守鉛筆生產。直到 2008 年,宜蘭縣政府向各工廠宣導,台灣的工業逐漸走向精緻化、客製化,提倡將工廠導入觀光的趨勢。玉兔工廠也知道轉型勢在必行,於是在政府的輔助下,規劃經營觀光工廠。 將羅東工廠升級 「 觀光與生產並行 」 的玉兔鉛筆學校,並賦予相當大的期望,有鑑於日常生活中不分男女老幼都會使用到鉛筆,但因為科技的發達,大家逐漸遺忘鉛筆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腳色,漸漸地鉛筆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鉛筆學校 希望能將台灣鉛筆產業的文化分享給大家知道。 從傳統的生產工廠轉型成為觀光工廠,其實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做自己專業在行的事情也許是比較輕鬆,但是擅長做但卻未必擅長說,要讓人了解、明白鉛筆工廠在做些什麼其實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希望能大家了解,玉兔努力堅持的不只是做筆的精華,還有這個產業的文化。日復一日努力不懈透過觀光互動的方式,直接面對客群,將鉛筆產業文化與精神和歡笑帶給大家。 為了讓來到玉兔的人能完整了解這個產業的文化,鉛筆學校非常用心的設計導覽內容,針對不同的年齡層巧妙運用不同的方式,參觀空間採用大家熟悉的學校型式設置。除了用心呈現工廠內部運作,還有設計團康遊戲活動,透過釣釣樂和疊疊樂遊戲的過程,認識鉛筆製作過程。此外,為了讓進來參

用感謝和慈悲心做的事一定會成功―慈林教育基金會

圖片
用感謝和慈悲心做的事一定會成功 ― 慈林教育基金會 慈林新館內設有台灣民主運動館(慈林教育基金會提供) 位於二結路的慈林教育基金會,是 1993 年 3 月由 林義雄先生和方素敏女士兩夫妻邀集親朋好友共同創立 。 基金會設立的地點原本是林家老宅,是林義雄先生兒時和母親 、 妹妹們一起生活的家,充滿著和母親的相處記憶。設立 「慈林」的出發點, 是想聚集一群有慈悲心的人,發揚慈悲喜捨精神, 希望能以此提升台灣公民的民主素養 , 了解民主的重要。 1979 年 12 月 10 日美麗島事件發生,林義雄先生被逮捕,在他身陷囹圄時的 1980 年 2 月 28 日,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林宅血案」 , 由於發生日期相同,被稱作繼 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後,台灣再一次的「二二八」事件。這個事件對林義雄先生的衝擊很深,但他並未因此停下腳步,而是更進一步思考,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之後,林義雄先生赴海外學習,發現許多先進國家花費許多心力在經營文化教育工作,當時台灣在這部分的發展明顯不足。因此回國後,便於 1993 年 創立慈林教育基金會,開始推動民主教育的工作,一點一滴地累積台灣民主教育的能量。 目前慈林教育基金會建置了慈林紀念館 、 慈林文教中心 、慈林新館等硬體空間,並且陸續 規劃「 台灣社會運動史料中心」、「慈林書畫館」、「 台灣民主運動館 」、「 慈林藝術館 」和「慈林紀念館」等展示、教育內容, 目前正在積極建設慈林學苑 ,未來將形成一個 「慈林文化園區」。 1994 年「慈林文教中心」啟用後,開始推動各項教育活動,除了常態性的慈林講座、各年齡層的營隊之外,也開辦社會發展研修班、政治家研修班、認識台灣文化研習營和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等活動。透過多元的課程,與大家共同學習,培育更多公民種子進行擴散,希望藉此提升台灣社會公民素養。同時,慈林設立了各項獎學金,提供給 家境清寒有心向學的青年學子申請,積極鼓勵對社會發展有興趣的研究生,投入社會發展研究。 對在地人而言,慈林不僅是鄰居的家,也是深具意義的所在。 慈林經常舉辦常態性的講座和音樂會,熱烈歡迎在地鄰居共同參與。各行各業的人們來慈林分享生命故事,看見更多元豐富的生活經驗, 彼此共同學習成長。有位住在二結的慈林志工 ,長期 帶著女兒到慈林圖書館一起服務,女兒因為在這擔任志工的關係

從最熟悉的地方開始,舊的延續-弟弟設計工作室

圖片
從最熟悉的地方開始,舊的延續 -弟弟設計工作室 使用木夾板,創作手工玩具(弟弟設計工作室提供) 沿著五結中路向西走,經過學進國小,左手邊可以看到高高聳立的竹圍,環繞著兩層樓的透天厝,正是李澄暉先生的家,也是弟弟設計工作室的所在地。李澄暉生 30 歲開始創作木工玩具。在這之前,他是製圖工程師,無論是擔任製圖工程師或現在從事的木工玩具設計,都是來自家庭生活的影響。李家三代都從事和木工相關的工作,爺爺做原木模具,爸爸開木工工廠,在夾板上畫好線,交給工人裁製鑄造所需的模型。 原本擔任製圖工程師的李澄暉先生 , 在偶然的機會下知道佛光大學產品與媒體設計學系研究所招生的消息,便辭去工作報考研究所。也就是從這時候決定以木工玩具為創作主軸 。至於 為什麼會選擇木工玩具呢?他表示 , 第一是興趣,並不是突然想這麼做,而是從以前就有這樣的想法。第二是不希望的木工產業成為夕陽產業,期盼自己能延續下去。 李澄暉先生的木工創作和大部分的木工創作不太一樣,一般的木工創作是使用原木製作,他的木工創作則是使用木夾板 。 這是受到爸爸的影響,木夾板是李家熟悉的領域,這樣的不同,使得他的作品別具特色 。像是 作品 「烏龜拼圖」,就採用木夾板製作,一層一層不同的木色堆疊形成特殊的紋路,充滿獨特的原創性。 現在工作室主要的收入來自授課,除了電腦補習班和職訓班,也會到社區教銀髮長青族製作一些簡單的木工手作。有空閒或活動的時候會去擺攤。現在的主要創作種類有木工 、 夾板創作,雷射雕刻和 3D 列印等 , 這些創作素材不同,但都迴繞著童趣主題,受到大朋友小朋友的喜愛。

欣賞台灣碗盤藝術,感受生活美學。―台灣碗盤博物館

圖片
欣賞台灣碗盤藝術,感受生活美學。 ― 台灣碗盤博物館 傳統的手繪魚盤,是古早有錢人的象徵(台灣碗盤博物館提供) 經過王公廟,沿著二結圳往上游漫步,遠遠的就可以看到「台灣碗盤博物館」七大字出現在博物館外牆。走進博物館,迎接大家的是放大百倍的魚仔盤,看到過去在許多聚餐宴客的餐桌上常見的魚仔盤,親切感油然而生。 簡楊同館長是二結長大的子弟,退伍後,在工作之餘,開始台灣陶瓷和碗盤的收藏與研究。館長認為收藏文物可以豐富生活,透過文物欣賞,觀察當時的社會文化,可以感受、想像當時的生活樣貌 ,和我們現代的生活 連結起來,交融其中樂趣無窮。台灣碗盤特色鮮明,手繪花鳥魚蝦、椰樹海景,或是福祿壽喜等吉祥字樣,可以欣賞經典的釉下彩與精彩的胭脂紅等各式釉料變化 ,有些 刻字補釘反映當時有趣的生活文化,箇中學問多元豐富 。 館長說:「碗盤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博物館成立後,入館參觀的一般鄉親民眾,總會邊觀展邊回憶起自己的碗盤故事 。 有些參訪者是陶瓷工廠的經營者、生產者或工藝師,看到自己曾經參與製作的碗盤,忍不住回想起製作碗盤的工作歷程 。 還有學者來訪,在這裡觀覽台灣碗盤的特色裝飾後,找到豐富的研究能量。 由於館長本身長期投入社區營造工作,因此除了館內的展示之外,博物館也走進社區,邀請民眾帶著碗盤,一起在廟口訴說自己與碗盤的生活故事。並與員山結頭份社區一起唸歌仔演戲,結合台灣碗盤、宜蘭傳統辦桌和本地歌仔,呈現台灣傳統歌本「十二碗菜歌」的橋段,感受當時的台灣社會文化。台灣碗盤博物館歡迎大家光臨 , 感受在地生活美學。

中興紙廠老員工的日常微展-中興社區

圖片
中興紙廠老員工的日常 微展 - 中興社區 向紙廠的許多退休員工收集與中興紙厰有關的物件 中興社區,深受到中興紙廠的影響,連名字都是取自中興紙廠的 「中興」。 過去在地有許許多多的人依靠紙廠為生,紙廠的食衣住行就是他們的生活寫照。但是中興紙廠民營化後,廠裡的設備和建設拆除,過去的繁榮只留在他們回憶裡。五結鄉中興社區的理事長吳正騫,曾為中興紙廠員工 , 決定藉由 108 年的社區營造計畫,把過去的記憶找回來並且保存下來。 透過社區幹部及地方仕紳的引導,收集過去中興紙廠的器物,從製紙的手冊到員工識別證,中興出產的刊物 、 衛生紙等各類紙張,還有員工制服 、 薪水袋,以及過去中興紙廠上下班的情況、在澡堂裡嬉戲和中山堂看電影等等回憶,利用老照片再現。綜合上述成果辦理了 「中興紙廠老員工的日常 微展 」,展示過去紙廠的食衣住行樣貌,從生活角度 探索影響在地最深的中興紙廠 。 能將過去紙廠的食衣住行以展覽呈現並不如想像中的簡單,因為中興紙廠的設備早已拆除,曾經的員工們也大多年過半百,在紙廠民營化後各奔東西。中興社區的夥伴們靠口耳相傳的方式,克服種種困難 , 慢慢收集各式各樣過去中興紙廠的物件 。同時登門 拜訪認識的中興紙廠員工,將有關紙廠的記憶一個一個地拼湊串連起來。訪談兩三個人之後才能把紙機運作的流程慢慢拼湊整理出來,中山堂的老照片也需要結合眾人的口述內容才能完整呈現完整的樣貌,每個細節的努力支撐出這個微型展覽。理事長和社區幹部希望大家在看完這個展覽後,能對中興紙廠和中興文創有更多的認識,並且了解到中興紙廠在紙廠員工心中的重要性與特殊地位,大家共同努力保留屬於紙廠的文化,也寄望未來社區和文創園區能更加互動連結。

老穀倉新生命--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

圖片
老穀倉新生命 --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 活化舊穀倉,給予新的任務和價值 「二結農會穀倉」位於蘭陽溪南岸,緊鄰二結車站,建於昭和五年 (1930) ,至今已有九十年的歷史,在二次大戰期間,負責收購蘭陽溪南岸農業區的稻穀,經過碾米精製後,轉運到台北,或從基隆港輸往日本及南洋。 佔地九百多坪的榖倉,前身是「利澤簡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分為「農會辨事處」、「碾米工場」及「榖倉」,三個部分連結成長條型空間,磚造牆面,倉庫內的木造設備採上等檜木,通風防潮,造型古典雅致,是當時地方上最新式的建築之一。 大二結文教促進會於民國八十七年得知五結農會有意拆除二結穀倉的消息,隨即展開一系列搶救行動,向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報,訴請指定為縣定古蹟,並展開為期十四年的調查研究與修復工作。 整復後二結穀倉邁入新的階段,空間經營活化釋放出歷史價值,引入在地文化能量,並以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的身分推動一系列文化運動 ,成為展現社區在地生活方式的平台。 註:宜蘭縣大二結文教促進會於 100 年 4 月轉型為財團法人大二結文化基金會

社區ㄟ大廳--二結庄生活文化館

圖片
社區ㄟ大廳 -- 二結庄生活文化館 二結王公廟舊廟轉型為「二結庄生活文化館」 一直以來,二結王公廟緊密連結了二結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廟埕大樹下是老人小孩平日嬉戲談天的場所,王公廟的建築空間,更是信仰的殿堂,點點滴滴觸動著二結人,把土地與人繫在一起。民國 75 年,王公廟管理委員會因緣於香客日多,加上廟體年代久遠、屋頂年久失修,決議重建。民國 86 年 9 月 27 日與 28 日,大二結文化促進會 、 二結王公廟管理委員及仰山文教基金會合辦盛大的「千人移廟」活動,集合了公部門、民間組織並動員社區居民,二結王公舊廟保存的歷程,成為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極具代表性的案例。 「千人移廟」活動結束後,大二結文教促進會及二結王公廟管理委員會順利完成王公廟舊廟評議,隨後召集鎮安、二結、三興等村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學進國小校長、二結王公廟董事長等九人,成立籌備小組,推動舊廟轉型為「二結庄生活文化館」,將舊廟空間提供社區使用。民國 90 年 12 月「二結庄生活文化館」正式開館啟用。 生活文化館不僅提供文物展示,附近居民也會來這休憩、交流,是大二結社區的客廳,地方組織更以此做為社區發展基地。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為保存、傳承、活化及推廣在地文化,積極媒合各方資源,爭取各項補助經費,利用舊廟及戶外廣場辦理各項傳統藝術傳承課程、活動和展覽,善用舊廟空間。原舊廟正殿作為乩童法器等廟宇相關文物常設展;左偏房放置電腦設備提供社區居民使用,成為社區的資訊室;右偏房則不定期舉辦手工 DIY 課程或是辦理與在地生活文化相關特展。生活文化館平日除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同時業提供社區團體舉辦講座與會議。舊廟體承載著大二結社區居民的回憶與感情被保存下來,透過實體建築的保存與再利用,持續維繫社區向心力。舊廟轉型為社區公共空間,與地方產生新的連結。 為了建構王公廟文化知識體系,民國 90 年起開始舉辦「大二結社區文化節」,除了王公生慶典各項祭祀、慶祝活動等既定活動,也推動系列展覽,像是:社區歷史空間特展、二結王公廟特展、我的社區有寶貝特展、社區文化特展、大二結文化產業發展平台成果展等。吸引許多社區民眾參與互動,重新喚起居民對於這塊土地的情感與記憶,深化在地認同。

阮遮有足濟所在好𨑨迌

圖片
阮遮有足濟所在好 𨑨 迌 一個你不能錯過的《𨑨迌散策》 坐落在四結地區中興路三段陪伴著我們一起長大的「玉兔」,是在地的老工廠,工廠生產的橘黃色筆身原子筆是童年共同的回憶 。玉兔鉛筆和原子筆 是上學的好朋友 , 更是回家寫功課的好幫手 。 物質資源缺乏的時代裡 , 鉛筆越削越短,一直用到手握不住為止還捨不得丟;沒水的原子筆則化身為玩具,課餘拿著筆桿互相彈著橘子皮嬉鬧。隨著時代變遷,鉛筆工廠變身觀光工廠,敞開大門 , 邀請大家走進鉛筆學校 「 上課 」 。同樣位於四結地區的中興紙廠變身為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利用舊廠房空間規劃各式特展,提供多元豐富的文化藝術體驗。緊鄰園區的 中興社區 ,在社區居民和紙廠老員工合作下,成功 籌辦了紙廠生活微展 , 努力再現記憶中的紙廠生活,續說紙廠和紙廠人的故事 。中興文創園區的後方,中里火車站正對面,正是台灣足鞋健康知識館,活潑有趣的展館設計,讓參觀者能輕鬆理解專業的足體工學和足部問題 離開中里火車站沿著鐵路來到百年歷史的二結火車站 ,火車站旁就可以看到 縣定古蹟二結穀倉 。 日治時期的穀倉 , 經過整建修復後變身成為介紹稻農文化的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穀倉對面的倉庫設置的紙文化館 ,連結中興紙廠與二結的故事。離開穀倉 沿著二結圳慢慢散步 , 沿著五結中路向西走,經過學進國小,左手邊可以看到高高聳立的竹圍,環繞著兩層樓的透天厝,就是弟弟工作室 。 工作室的老闆李澄輝先生從小在自家模具工廠裡耳濡目染,長大後設計玩具,利用製作模具的工具,創作出木馬、烏龜等等不同的木作玩具。 離開工作室穿越二結路就看到 二結王公廟的牌樓 。二十多年前 廟方和社區居民共同討論決定把保存舊廟另建新廟,舊廟體的空間活化成為二結庄生活文化館 ,除了提供欣賞傳統建築藝術之美,更成為居民辦理活動的理想場域。沿著廟旁的圳溝向上游徐行,即可抵達 食器碗盤成為主角的台灣碗盤博物館 ,觀賞台灣傳統庶民生活美學。 收藏碗盤多年的簡楊同館長,對台灣北投、鶯歌、苗栗、南投等地生產的碗盤典故,如數家珍,秉持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想法,成立台灣碗盤博物館,邀請更多朋友一起來看見家家戶戶生活必備的珍寶。 出身二結的台灣政治家林義雄先生在童年老家成立慈林教育基金會, 建設慈林紀念館 、 慈林文教中心 、慈林新館等硬體空間,並且陸續 規劃「 台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