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9的文章

新機器就是新挑戰

圖片
新機器就是新挑戰 中興紙廠四結廠平面圖,均是繪圖者一筆一畫的作品 1941 年出生的陳石定,就讀宜蘭農校農機科畢業,畢業時到中興紙廠與東南鹼業應徵工作,剛好紙廠有人退休,因此補上職缺, 1961 年進到紙廠服務,初期單位在修保股,當兵退伍回來後進到設計課, 2001 年紙廠民營化之前從三廠正技師職位退休,服務年資長達 40 年。 剛進到紙廠時,林約翰先生是他的師傅,也是他的領班,不論是在原水室、火鼎,還是磨木股,從林師傅的身上學到很多工作知識與方法。林師傅的學問很好,雖然當時的機器名詞都是英文,但他都清楚明瞭 , 並且能夠向我們說明 。 當時陳石定和工作夥伴們沒有學習太多英文,所以並不是很懂,雖然中興有提供一本專用教材,但是他們自行購買相關書籍來進修。如果看到同事上班時翻閱相關書籍,也會去研究一下主題和內容,陸陸續續看了很多書,提升自我學習與能力。 新機器就是新挑戰,在安裝 9 號機前,曾與同事前往美國了解機器的狀況與相關設計,以便銜接日後的維修 、 運轉工作。此外,也與同事研究如何調整機器、管線等,以配合生產需要,因此常常在機器旁一待就是個半天。設計課的工作經常需要設計 、 繪圖,和現代採用電腦繪圖不同,過去的時代都是使用工具在圖紙上手工繪製各種圖面,輔以丁字尺、製圖器、比例尺、寫字板等工具,繪製完成再透過藍晒的方式複製,每一筆的線條必須寬度一致,不論圖面或文字 , 跟現在的電腦製作的一樣細緻,反映出的是繪圖者的深厚功力。 繪圖除了需要技巧也要懂一些眉角,早期辦公室沒有冷氣,因此一邊繪圖一邊還要注意身上的汗水,千萬不可滴到圖紙上以免影響圖面。當時只能仰賴電風扇,但電風扇一吹,圖紙便往四面八方吹走,有的人就將鉛塊包上紙張作為紙鎮,這時可看到一邊繪圖、一邊擦汗、一邊鎮住紙張,每個人三頭六臂展功夫。 在紙廠的工作中,陳石定歷經好幾個紙廠歲月發展與階段性之改善,他在每個不同的單位依職責做好各項工作,貢獻自己的能力。已逝歲月不能追回,期待有朝一日能重見中興文化,保留遺產 、 延續造紙文化,建造造紙文化博物館 。 一筆一畫的設計股 「 已逝歲月不能追回,期待有朝一日能重見中興文化,保留遺產 、 延續造紙文化,建造造紙文化博物館 。 」 受訪者:陳石定 年資:約 40 年

要清楚每一個環節,觀察哪裡比較危險,凡事要自己多想一下

圖片
要清楚每一個環節, 觀察哪裡比較危險, 凡事要自己多想一下 七號機生產之紙捲 有許多人是進入紙廠工作後,才成為紙廠生活圈的居民,原本是五結人的林欽銘先生,正是如此。林先生在 1973 年參加了紙廠招考,考上當時因為個人因素沒有立刻進紙廠 , 一直到了 1976 年才正式上班 ,原本做到 2001 年中興紙廠民營化時決定退休 。 不過之後中興紙廠的員工集資成立興中紙業 ,當 時因為需要有操作紙機經驗的人,因此又再度回到紙廠擔任領班。 剛開始進入紙廠需要經過試用與訓練,才成為正職的紙廠員工,林先生從一開始就在七號機工作,都沒有換過其他部門。紙機作業是一個辛苦的工作,伴隨著高溫、粉塵、噪音,即便是冬天,也經常是穿著短褲打著赤膊,穿梭在紙機旁。許多環節都有其危險之處,因此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總是時時注意每位員工的狀況,要求員工,精神都要貫注在工作上面才行,要清楚每一個環節,觀察哪裡比較危險,凡事要自己多想一下。 造紙的關鍵是紙漿,紙機順機與否取決於紙漿,因此紙機領班與打漿部門會保持密切聯繫,掌握紙漿的狀態。領班說每天上班最希望的就是紙機順機,紙機順暢時,七號機每分鐘可以生產出 300 公尺的紙張,大約 30 到 40 分鐘便可生產一卷紙 。 一旦紙機不順,機器還是會以每分鐘 300 公尺的產能從後方把紙送來,只是這時候的紙便成了廢紙,只能回收再攪拌成紙漿。每次交班時同事會問:「今天做什麼紙?」如果當天紙機不順暢,就會無奈地回答:「攪紙 … 攪紙 … 」。 領班必須要非常了解紙機的特性、車速、溫度,同時要關注紙和機器,要很清楚今天要生產的每一批紙的品質要求,當紙機出現故障狀況,領班必須要即時聯絡檢修 。儘管工作繁重, 林領班感恩的說 : 「中興紙廠對待員工不薄,珍惜這一份安定,讓家裡可以過日溫飽的工作。」 七號機領班的心得 「中興紙廠對待員工不薄,珍惜這一份安定,讓家裡可以過日溫飽的工作。」 受訪者:林欽銘 年資:約 32 年 紙廠工作單位:七號機     

機器順車!機器順車!機器順車!

圖片
機器順車!機器順車!機器順車! 濾嘴紙為香菸的尾部,有內包紙和外包紙之分。 1941 年出生的鄒阿兩先生,自小在二結街上長大,住在傅醫生家的隔壁,年紀稍長便到四結紙廠做散工,當時紙廠有些包工、苦力,主要是負責搬運產品、 煤 炭 等各式紙廠的物品,直到入伍當兵。退伍後,在 1959 年開始有機會到紙廠做臨時工,進到二結紙廠,幫忙拆機器,也到俗稱 「 金瓜 」 的蒸解釜工作,一年後才升為正職員工。 在「 金瓜 」 主要是製作紙漿的工作,一班通常有 4 個人, 1 位領班、 1 位女工與 2 位男工,因為具有危險性,且需要有一定的體力,男工通常會是年輕的員工。 依照成品的需求跟當時可提供的原料,曾經使用過竹子、棉、瓊麻、芒草、稻草不一,有時候甚至也會使用破布作為材料。原料粉碎後,放到 「 金瓜 」 裡,再加入鹼與蒸氣進行蒸煮,過程大概需要 6-8 小時的時間,再把料放出來,並且將廢液洗掉。在槽裡將紙漿稀釋後,加入氯跟電石製作的滷水進去漂白。現在則是直接購買紙漿板,打碎即可使用。 在 「 金瓜 」 工作了 20 年,鄒阿兩先生在 1976 年調到紙機工作,直到 1996 年退休。在紙機的工作,首先要克服的是 「 傳紙 」 的技術 。 在紙張生產過程中,瀝水、壓乾到壓光等步驟,均由不同部門的機器在處理。整部機器開始啟動製紙時,每個步驟之間都需要將紙張從上一部機器接到下一部機器上 , 稱為 「 傳紙 」 。 舊時機器不先進,往往要仰賴工人用手將上一步驟的紙張射入下一步驟的機器轉軸虎口中 。 這是很危險的動作,而且不是每次都能順利接上,一個失誤面對後續不斷傳來的紙張,整個內心壓力緊繃到極點 。 一旦確認紙張逐一送進每一個步驟的虎口運轉順利時,紙張便可以開始從幾寸慢慢增加到所需要的寬度,進入生產流程。一路下來,往往已經花上 30 分鐘的時間。因為這個過程具有一定的技巧與危險性,因此所有的紙機工人在工作的期間,全心全意期待「機器順車!」「機器順車!」「機器順車!」 ( 因為很重要 , 所以要講三遍 ) , 讓一批一批的紙張能夠順利生產完成。 製作菸紙的六號機 「因為傳紙, 這個過程具有一定的技巧與危險性,因此所有的紙機工人在工作的期間,全心全意期待,機器順車!」 受訪者:鄒阿兩 年資:約37 年        

每一班都希望做到最好

圖片
每一班都希望做到最好 裁切機將紙捲裁切成不同寬度的紙捲 整理股的吳正騫先生,自小看著紙廠的煙囪長大,住在隔著鐵軌與紙廠相望的竹圍裡 。 退伍後希望就近在紙廠工作 ,報名 參加紙廠招考。當時的招考,除了筆試,還包括扛沙包跑步、握力測驗等體能測試,經過文武兩大測試後才得以進到紙廠工作。 一開始在紙廠的工作是將不良品送回製漿機再製成紙漿,工作 3 個月後轉到六號紙機的整理部門工作。紙機出來的紙,需要進行複捲與裁切,才能成品 。 將紙捲依照客戶要求的尺寸分切成一定寬度的紙盤或是平面紙張 , 這是屬於整理股的工作 。 六號機主要是生產磅數較低的紙張,其中一種是香菸紙與濾嘴紙 。 紙捲切割成符合濾嘴寬度的紙盤後,成品便送往台北的松山菸廠供作製菸使用。對工作內容較熟練之後,除了六號機,也開始支援五號機的工作 。 五號機主要是生產磅數較高的紙張 。 紙廠的工作常會因應特殊用紙的條件 , 出現不同的挑戰 。坊間傳聞 紙廠有做鈔票紙,就是在五號機製作 。 為了保密,那時候作業人員接收到的訊息是說要製作美軍的軍用地圖紙 。 每次製作的量不多,一批紙做下來,大概 1-2 天就做完了。製作鈔票紙時,為了讓紙張遇水不易破裂,在紙中添加濕強劑改變紙張的纖維結構,但是這樣會造成裁切時紙張變形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大家 想方設法經過一連串的反覆測試終於研究出解決方法,順利完成任務。 在紙廠工作雖然辛苦,也有些樂趣,吳正騫先生提到許多整理股的同仁會穿拖鞋上班,這是為了偌大的紙捲要轉向時,可以將腳底的拖鞋一放成為旋轉的支點。此外,有些人看到紙廠員工每天下班時衣著整齊乾淨,都以為工作很輕鬆,殊不知工廠裡的工作環境是悶熱難耐,身上的衣服往往是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因此紙廠員工下班後通常會先到廠內的澡堂盥洗一番,換上乾淨的衣服再離廠,所以衣著總是整齊乾淨。 中興紙廠民營化時,吳正騫先生選擇退休,現在投入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目前中興社區正努力籌備中興紙廠故事展,希望能讓紙廠的故事繼續流傳。 神秘的鈔票製紙 「 希望能讓紙廠的故事繼續流傳。 」 受訪者:吳正騫 年資:約 20 年 紙廠工作單位:整理股      

百年機器,紙傳承

圖片
百年機器,紙傳承 五號機部位圖 1918 年 ( 大正 7 年 ) ,五號機從日本來到宜蘭二結。 1916( 大正 5) 年,臺南製糖會社合併宜蘭製糖會社,隔年,將壯圍的糖廍遷至二結。日治時期,製糖廠大部分用來製糖的原料多為甘蔗,榨取甘蔗之後,甘蔗殘渣便成為廢料 或當成燃料 ,為處理剩下的蔗渣並進行有效的運用,於是 臺南製糖株式會社社長 鈴木梅四郎便想利用蔗渣製作蔗渣紙的運用。為蔗渣製紙的技術,而派員到日本學習。 1918 年,赴日學習製紙技術的人返臺後,在二結糖廠附設的蔗渣製紙工場安裝製紙機器,也就是現今的五號紙機。 1919 年五號機開始利用蔗渣製紙,但由於品質不佳,無法大量生產,直至 1933 年製紙技術獲得改善。而後製紙工場由臺灣興業製紙株式會社,也就是中興紙廠的前身接手經營。 國民政府來台時期,政府接下日本人在臺的財產和產業,興業製紙也是其中之一,沿用原先工廠的設備沿用。一開始是以 「 臺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 接收經營,而後又改組為 「 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 1919 年設立的老紙機雖歷經歲月的消磨以及戰火的牽連,數度產權的轉移,卻始終屹立不搖,百年來在廠方妥善的保養和維修,機況保持良好。 2001 年紙廠民營化後,部分機械由興中紙業接手,包含五號機,直到今年初,因老師傅們逐漸退休,不得不暫停運轉。五號機陪伴了整個生活圈一百年之久,乘載著這個地區「紙」的記憶,希望有一天它能再展英姿。 「五號紙機」基本資料 製造年月: 1918 年 製造廠牌:大皮山澤鐵工所 型式:長網多烘缸紙機 網寬 (cm) : 223 網長 (m) : 18.25 車速 (m ∕ min) : 45 ~ 120 適抄基重 (g ∕ ㎡ ) : 60 ~ 220 日產量 ( 公噸 ) : 12 ~ 30 生產紙類:全木道林紙、羅紋紙、圖畫紙、 模造紙、地圖紙、白牛皮紙、道林紙 年產量 ( 公噸 ) : 7,000 生活圈 百年同慶 1.           二結車站: 1918 年(大正 7 ),二結驛站建成。日治時期,公路還未普及的世代,大量的原物料通常是透過鐵路運輸傳送。而當時因為二結糖廠就在二結火車站的附近,所以除了本

無死也半條命

圖片
無死也半條命 將紙漿板泡水,重新回到紙漿狀態 游財發先生, 1942 年出生, 1963 年參加紙廠招考,當時有 104 人報考,只有錄取 12 人,結果游財發考到第 14 名,備取第 2 。 由於磨木 工作並不輕鬆,陸續有正取的員工另覓他就,最後順利遞補進到紙廠工作。 在紙廠的第一份工作從磨木機開始,磨木是製紙前的準備工作,磨木機的磨石上半部外殼有四個磨木室 。 磨木時,操作員須把長度規格一定,但直徑不固定的原木 用鉤子 推入磨木室,利用 水力將活塞加壓,使原木與滾動的磨石磨擦 產生磨木漿。 磨木漿 經過篩選 、 濃縮等步驟後送到漿槽儲存, 磨木漿作業就算完成 。 此作業所產生出的木漿,因由機械物理產生的紙漿,又稱 「機械紙漿」。 在從事磨木 3 個月後,游財發先生調往 「 金瓜(蒸解釜) 」工作。 因為蒸解釜是由數片鋼板組合而成, 外形成圓球狀 ,形似南瓜 ,因此被操作員俗稱為金瓜。 與磨木的機械製漿不同,利用蒸解釜所產生的紙漿,因為使用化學藥劑進行蒸解,被稱為「化學紙漿」。 四結廠的 「 金瓜 」設置 在高達七層樓的大建築裡, 1 到 4 樓是 「 金瓜 」 本體 , 5 到 7 樓則是儲木倉,在 4 樓設置一個活動開口,控制 木片 的進料。這是非常危險的 工作 ,儲木倉是上大下小的漏斗狀構造,每每進料到一個階段,操作的工人便要登上 7 樓的儲木倉槽 裡 將木片清空 。 儲木倉槽的槽壁上有個狹窄窄的木板棧道,寬度剛好僅可容納一個人站立。舊時代缺乏勞工安全意識,牆邊吊掛著一條繩索, 工人須從 7 樓爬豎梯至儲木槽的棧板上。 在不具備安全索的情況下,一手拉著繩索,沿著斜壁下降到儲木倉中,一手透過鐵棍,將倉槽裡 卡在斜壁 剩餘的木料,一個一個撥弄送進 「 金瓜 」。這項 彷彿特技演員般的危險動作,是工人們的 例行工作 。一不留神,手一鬆,就掉入溫度高達一百多度的金瓜裡 ,危險程度不言可喻。 「 金瓜 」 蒸解木料製成紙漿,工人往往透過聲音與經驗判斷紙漿排料的狀況。若是遇到積漿,會利用水柱將 「 金瓜 」 裡剩餘的紙漿沖洗冷卻 。 有時候紙漿積在裡面,蒸氣會把紙漿從開口推擠出來,游財發先生說 : 「要是不小心燙到,沒死也是半條命,很危險。」因此往往需要兩三個人分工合作,才能避免意外的發生。 巨大的金瓜 -

造紙人的故事

圖片
造紙人的故事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現在人手一機,滑呀滑!被冰冷高科技包圍的你,是否還記得屬於紙的溫度呢?一張張的紙張,有薄有厚,有粗有平滑,我們每天接觸使用的各式紙張,諸如牛皮紙、道林紙、發票紙、衛生紙、新聞紙,或是香菸紙,甚至是鈔票紙等,都是從紙廠的紙機一捲捲生產出來的。雖然是機械製紙,但這仍是需要造紙人的技藝,紙漿的產生、紙漿的濃度、紙機抄紙的速度,以及紙張的尺寸,這仍是需要靠造紙人的經驗和技藝才能生產出完美的紙張。雖然紙本已逐漸被電子化,但在過去製紙在臺灣也算是一大產業,現在位於宜蘭縣五結鄉的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曾經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製紙工廠,中興紙廠的舊址。曾經這一家製紙工廠撐起了一整個生活圈的生活與經濟,對於在紙廠工作的人們而言,她就是他們的家,給予他們教育、生活,為他們帶來朋友,甚至是未來的伴侶。在紙機旁的生活也許單調且機械化的,但因為有工作伙伴的存在,使得製造紙張的過程中,有喜悅,有悲傷,有歡樂,有懊惱,這都是屬於紙廠的生活記憶,即使她已不復從前繁景,對於造紙人而言,卻是無可取代的。                                                                                                                                                                                                                         「嗡嗡嗡」的機器聲幾乎掩蓋住周遭的一切聲響,而抄紙機為除去水份所產生的濕熱的溫度襲面而來和附著在身在紙塵,一切對於造紙人而言,是如此的不適,卻也是如此的習慣,是紙機的作業員們習以為常的環境。上班的時間也許固定,工作的步驟也許單調,但每天仍有那麼點不同在這他們生活的紙廠裡。工作也許枯燥平淡,但每天和一起工作夥伴相處,這平淡中多了點趣味,「今天需要製作什麼樣的紙張,紙漿的濃度和比例如何呢?」機台前的人們商討著如何調整。傳紙時,考驗著造紙人們的默契,一個接著一個。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蘊藏的危險,若不是累積的經驗和對彼此的信賴。除了紙機旁工作的人們,還有不斷為機器們為維修的工作單位,一天 24 個小時,即使是凌晨半夜也照樣要隨傳隨到。

第一階段工作坊3-資源議題工作坊 (專家場次)

圖片
第一階段工作坊 3 -資源議題工作坊 (專家場次) 資源議題工作坊(專家場次),在 11 月 14 日星期四,我們邀請了來自各領域的專家,為我們評估目前盤點的資源,並且模擬預辦社區小旅行的形式按排相關景點以及路線,並且以專家的建言作是當的調整和改善。參加過上一次社區踏查小旅行的人是否還意猶未盡呢?歡迎關注我們的粉絲專頁,期待下一次活動。

第一階段工作坊2-生活圈社區踏查小旅行

圖片
生活圈社區踏查小旅行 10 月 27 日星期日,大二結文化基金會舉辦了一場社區踏查小旅行的活動,由於是踏查活動,所以只邀請幾位專家和中興文創的志工們,以及過去中興紙廠的老員工以及生活圈的村長 、 理事長,以及學校的小朋友 、及家長們,還有大學生們。我們規劃了二結與四結地區的路線,希望能藉此連結社區的資源,並且能和中興文創能創造一個友善且互益的關係。我們曾在五月份做過一場資源盤點工作坊,以盤點的結果作為此次踏查路線的基底所規畫路線。 連綿幾天的大雨,終於在星期天停止了,早晨穀倉就被歡快的人聲給充滿了。有大朋友和小朋友們,感覺大家既興奮且期待,由於路線較長,所以決定騎著鐵馬來旅行,從二結穀倉出發,順著二結圳往二結鎮安去,由林奠鴻老師帶團出發。王公廟的保存與再利用,碗盤博物館的驚嘆,二結紙廠的百年歷史,上午將大二結地區的珍藏給看盡。中午的阿魚仔大飯店,豐盛的令大家驚豔。下午大家聽著四結福德廟的故事津津有味,四結教堂的建築令人為之驚嘆,中興社區活動中心有如新的網美景點。即使回到穀倉,大家也回味無窮。最後也謝謝郭俊麟、蔣育修、林世傑等專家,以及來參加的民眾願意參與此次的活動,也給我們不少寶貴的意見。希望下次的活動有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喔!如果有興趣的人也歡迎下次和我們一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