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9的文章

在地居民的健康好夥伴:日昇藥局

圖片
在地居民的健康好夥伴:日昇藥局 具藥師執照的陳日昇先生加入經營,提供更專業的藥品服務。 過去交通不便,身體不舒服要買藥不甚方便,因此有專門的業務人員會備好一包包的胃藥、感冒藥等常備藥,挨家挨戶拜訪「寄藥包」,約莫60年前,日昇藥局的創辦人陳汝德先生便是從事這種寄藥包的業務工作,直到1972年左右,經過親戚介紹,才舉家搬到四結街上,在街上開始經營起藥房。 在過去多數人仰賴成藥,又是中興紙業大好時期,在地居民與眾多的紙廠員工曾經造就四結街上同時存在5家藥房的盛況,藥局從大清早7點半就開門營業,直到晚上9點半才休息,在紙廠營運全盛時期,還經常等到晚上11點大夜班交接後才會休息。 在醫療尚未普及、衛教知識不普遍的年代,藥房除了販售成藥,也常常要協助客人換藥、包紮,以及半夜為身體不適的急症客人提供服務,反而讓藥局成為鄰居、客戶坐著閒話家常的聚集地;不過台九省道兩次拓寬後,店裡的空間小了許多,這樣的景象就不復見了。第二代的陳日昇先生17年前回來接手經營,將傳統藥房改成開放式藥局,也是健保藥局,除了一般成藥外也提供處方用藥,為大家提供專業服務,是生活圈裡居民健康的好夥伴。

服務超過半世紀的新東華理髮廳

圖片
服務超過半世紀的新東華理髮廳 讓四結第一把刀來個典型的男仕髮型 舊式理髮座椅,有著歲月痕跡的剃刀,屬於童年的深刻記憶,特別讓人懷念傳統理髮廳這樣樸實單純的風格。想體驗童年回憶?請到中興文創園區中正路上的「新東華理髮廳」。 「新東華理髮廳」創立於1968年,老闆林清盛今年78歲,維持一貫的笑容和精湛的技術。林師傅的父親曾是中興紙廠員工,他自己16歲便出來做學徒,向四結東華理髮廳的老師傅學習三年四個月,到女兒滿月決定出來自己做,在師父建議下將理髮廳取名新東華,一做就是51個年頭。 過去紙廠營運時期生意絡繹不絕,那時候紙廠還是三班制,有員工一大早就來剪頭髮,早上6點就要開門營業,到晚上12點都還有客人。當時店裡有五位女師傅,一位學徒,加上他和妻子,一共八個人提供服務,一個月只休息兩天,雖然當時理髮費用不高,但生意很好,足夠支撐經營。 現在客人沒有那麼多,大部分是老主顧,大家都很信賴林師傅的手藝,看他用洗髮水將頭髮捋順,接著就開始展現功夫,西裝頭、平頭、海角仔頭,修剪出最適合每位客人的髮型。見他細心且專注的神情充分展現職人精神,理髮廳乾淨衛生的營業環境,獲得政府頒發的衛生優良獎狀。沒有炫目造型,華麗裝潢,有的是實在的理髮技術,這就是傳統理髮廳的魅力!

陪伴學童成長的鴻文文具店

圖片
陪伴學童成長的鴻文文具店 周邊商家.學生的好夥伴 鴻文文具是四結地區唯一的文具店。起初是因為附近有宜蘭監理站,常有需要辦理車輛登記過戶等程序,而看準商機做起刻印章的,後來才又賣起了文具,老闆娘黃淑惠說從她開始經營到現在,剛好30年了。 以前的鴻文早上6:50就開始營業,是為了給沒記性的孩子們機會補買用品,直到晚上9:30才休息,平日還要留報紙讓中興紙廠的員工固定來拿。除了興中國中和中興國小,也有學進國小的學生買文具,和老師來影印考卷。 以前還在流行照片小卡時,曾經遇過沒有錢的學生,將喜歡的小卡偷偷塞在制服口袋,放得鼓鼓的,以為別人看不出來,其實老闆娘看得清清楚楚,但怕傷孩子的自尊心,有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曾經溫和地勸戒;鴻文文具從不賣品質差的商品,即使是千元的手工毛筆,也依然有忠實的老顧客,也會免費贈送自製的計算紙給學生們。這樣傳統的文具行也許沒有現在文具行精緻,但保留的是溫暖的陪伴和真心。

飄香三代的全興農產加工廠

圖片
飄香三代的全興農產加工廠 經過淬鍊精製的油品,飄香三代,是許多二結人家裡的民生必需品之一。 小時候經常可以在二結街上聞到一股濃郁的花生和黑芝麻香氣,聞到這股熟悉的味道,便可知道「麻油仔」又在炒花生、榨麻油了。這裡的花生油是許多二結人家裡的民生必需品之一,麻油更是生產坐月子必備的聖品。 第二代老闆李阿石先生原本住在大洲,1954年因為遭逢大水,隨著原本在蘭陽溪畔從事採砂石工作的父親,帶著一口鼎、一件棉被搬到二結來,創立新德記商行。剛開始父親使用輪軸製作簡易油車,以人工方式榨油,效率不高,每次只能榨一、兩塊油餅,同時也幫忙鄰居代工榨油。之後收入漸漸有起色,才慢慢增加各式榨油設備,也生產苦茶油和飼養家畜的黃豆餅。 早期油行收購宜蘭沿海沙地種植的優質花生,後來因利澤工業區開發,沙地面積縮減花生產量不足,才開始購入其他地區的花生。花生榨油時,要先將花生烘乾、炒熟、輾壓、搗碎、蒸熟後製成油餅,送到榨油機上榨油。100台斤花生仁,只能榨出約40台斤的花生油。早期尚未機械化皆為手工操作,榨油往往需要花上大半天,非常辛苦。全興油行舊廠位於二結紙廠旁的二結路上,1989年在薛長興廠房的對面設立新機械加工廠,開始新舊廠同時運轉兼銷售。進入90年代轉第三代經營,新舊廠更名全興農產加工廠,新德記名號則由弟弟使用專營有機肥料。 除了生產花生油、麻油、苦茶油等各式油品外,全興農產加工廠販售的炒花生與花生糖,精選宜蘭和花蓮的花生,全程經人工挑選,純手工翻炒,酥脆美味齒頰留香。目前由第三代接手經營的全興油行繼續生產著優質油品,飄香鄉里,傳遞著熟悉的味道。

二結大飯店:許張金魚女士的小吃店「阿魚仔」

圖片
二結大飯店:許張金魚女士的小吃店「阿魚仔」 親切感十足的許張金魚女士。由於沒有店名,老闆的本名叫金魚,在地人便乾脆以「阿魚仔」稱呼小吃店。 因為先生在工作時意外腳傷截肢的緣故,於是1975年許張金魚女士在當時的市場裡(現在的衛生室)開始經營小吃店,主要服務附近的居民與工人,後來市場旁用地因為行政規劃調整,小吃店才搬遷到現在的地點。 經營初期並不順利,幾年後客源慢慢穩定,生意漸漸有起色。除了附近的居民與工人,紙廠員工經常在下班後到這裡小酌用餐。1980-90年代為了配合紙廠輪班以及送紙工人的作業時間,因此經常得營業到晚上12點。後來因為紙廠營運規模縮減,現在營業時間改為上午7點到下午4點。 因為沒有店名,老闆的本名叫金魚,在地人乾脆以「阿魚仔」稱呼小吃店。阿魚仔的店裡提供滷肉飯、麵、米粉、粿仔、肉羹,還有各式小菜。店內小菜主要有鯊魚煙、嘴邊肉、魚乾、魚心、魚蛋、透抽、紅糟肉等等,多是阿魚仔本人與孩子們自製,是在地人推薦的經典美味。 許多來用餐的客人,早已成為熟識的老朋友,這裡沒有價目表,由老闆依用餐人數決定份量和價格,彼此間充滿著信任與人情味。大家口中的「阿魚仔」原本沒有招牌,20多年前,有電力公司的客人在牆壁上寫下「二結大飯店」五個大字,這個名稱不脛而走。記得,若是有人邀你到「二結大飯店」用餐,別懷疑,來「阿魚仔」這裡就對了!

有錢羅東街,沒錢四結賒阿細:細興行

圖片
有錢羅東街,沒錢四結賒阿細:細興行 細興行店前各式新鮮蔬果和店內的各種調味料,讓附近住戶不必往來奔波,就近便可一次買足。 細興行,中正路上匯豐汽車旁,一家沒有招牌的雜貨店,外觀和一般住家沒有太大差別,唯一不同的是外頭擺著許多不同種類的蔬果。也許大家對店名不熟悉,但以前住在四結街上的人,一定都聽過這麼一句諺語:「有錢羅東街,沒錢四結賒阿細」,意思是說領到薪水有錢了就往羅東跑,沒錢了就來找四結細興行的阿細賒賬。這句話顯現了以前柑仔店人與在地居民之間的人情味。現任「細興行」老闆娘陳林叔蓉今年77歲,至25歲嫁過來四結後,就開始跟著公公阿細學習經營雜貨店,直到公公過世,她接手傳承的棒子。 以前細興行的位置在比較北邊一點,那時候中興紙廠對面的中山堂裡有一家福利社,但有不少紙廠的員工會過來細興行採買。除了常見的菸酒、乾糧雜貨,細興行也有販賣生鮮蔬果和一些熟食、方便菜。紙廠的員工除了來買菸酒,也有女員工會一大早上班前就先來訂購蔬菜、水果,等到五點下班後再來拿取,或是買些方便菜回家。紙廠還在營運的時期,細興行早上5點就開始營業,一直到晚上11點多才打烊。 現在雖然沒有像紙廠營運時期那麼多客人,但細興行仍是社區居民們的好朋友。現在仍然是早上五點就會開門,因為附近的老人家們會出來散步運動,順便來找老闆娘聊天買菜。老闆娘說現在開門並不把這當作生意,更多的是想服務上年紀的老人家,讓他們不用奔波太遠就近方便。「細興行」兩代經營者的貼心細心,讓人感受到鄰里互動的關懷和溫暖。

二結王公廟普渡

圖片
二結王公廟普渡 二結王公廟中元普渡的盛大排場 各式各樣的祭祀品擺作好幾排 還有中元普渡少不了的豬公,嘴裡咬著一顆鳳梨 農曆 7 月 15 日是中元節,許多人在這個月分都會準備許許多多的祭拜品,向四方的老大公 、老大媽祈求平安。 此次有幸參加二結王公廟普渡。二結王公廟歷史悠久,信眾虔誠。王公廟有不少慶典,除了家喻戶曉的「王公生」,另一大盛事便是中元普渡的拜拜了。早期農業社會,王公廟的普渡更是超乎想像地盛大,長輩們說「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聽說當時大家準備的祭拜品都是超級豐富的,光是豬公就有十幾隻,甚至都擺到王公廟前的大榕樹。除了拚場面,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虔誠的心意可以傳達給王公吧!另外還有一件有趣的事,聽說以前普渡禮成時,大家便會各就各位,一聽到鞭炮聲,眾人便一窩蜂全部湧上,快速地把自己的祭拜品收走,因為大家都怕成為最後一個,聽說這樣可能會招來霉運,所以當時這也是王公廟難得一見的奇景之一。 雖然現在沒有過去的極盛景象,但依舊是相當盛大的情景。大二結地區的社區居民們依舊維持著這項信仰,就像王公守護著這個地區,居民們也正守護著王公。

豬公埔仔普渡

圖片
豬公埔仔普渡 此神尊的背影是國安廟的國姓公喔! 虔誠的信徒們即使是下著大雨也依舊遵循著這項習俗 位於溪底城北側告堤防邊,百姓宮附近,蘭陽溪堤防未築以前,本區時遭洪水侵擾,居民生命財產備受威脅。居民故於每年農曆 7 月 8 日,在堤防邊殺豬公擺案桌,故因稱之豬公埔仔。 這一習俗,聽說一開始的由來是清代楊士芳進士來姓楊仔底巡視,感念民生疾苦,於是恭請二結王公廟擅長地理的老二王公點出界線,祈求各路好兄弟令其溪水布流入界線內,從此溪水不再到處漫流。居民感念各路好兄弟保佑溪水不流入界線,所以每年農曆 7 月 8 日在此殺豬公酬謝,久而久之,本區也就稱之為豬公埔仔。 今年也不例外的,今年的農曆 7 月 8 日,也是國歷 8 月 8 日父親節,雖然頂著颱風天,但大家仍維持這項習俗,向大自然,向四方表達感謝以及敬意。另外,照片中出現的神尊,雖不是二結王公廟的老王公,但依舊是地方上國安廟的國姓公,無論是哪位神明都為守護地方而努力。

溪底城三山宮三山國王廟,祈福遶境

圖片
溪底城三山宮三山國王廟祈福遶境 三山國王廟眾神明安神轎 田間遶境中 繞境完後,進行過火儀式 「溪底城」:位於二結火車站東北側靠河堤處,因早期聚落位於蘭陽溪河邊荒埔,宛如在溪底,故名; 1936 年蘭陽溪建堤竣工,今已在堤內。現行政區為五結鄉三興村。 108 年 3 月 30 日 (星期六)早晨七點天氣非常涼爽,位於社區小路裡的三山宮早已聚集了人們,大家熱熱鬧鬧、歡歡喜喜的氣氛為這次的慶典拉開序曲。首先為今日的三山國王祈福遶境大典,安將斗桌(指揮中心)及五營(駐紮兵馬),這是非常重要的步驟,絕對不可少。接著大伙的隊伍也準備好了,有「大神尪」、舞獅、電子花車、北管、大鼓隊等,隊伍集結完畢後,祈福繞境大典重頭戲正式展開。 陣頭隊伍在黑令旗、淨爐及三山王宮神轎的引領下,由廟前的小路出發,隊伍沿著田間小徑遶經社區的重要聚落,遶境隊伍鑼鼓喧嘩,與兩邊綠油油的稻田相印成趣 ;緊接是重要道路五結中路三段,由於連接著國道五號和台九線,所以經常會有車輛通過,尤其是大卡車,幸好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規則,也非常感謝維護交通的社區巡守隊的志工。 在遶境過程中,廟方人員也正忙碌著,除了準備遶境結束為感謝信眾們支持的「辦桌菜」,還有另外正準備開始進行每年年初的祈福儀式「下平安」。 「下平安」 ( h -pîng-an ,許平安之意),也被當作「春祈」的意思。早期農業社會,大多在春季農耕時,向天地諸神佛祈願,希望整年度平安順遂、風調雨順。三山宮是向三位三山國王祈求一年的平安順遂,並將三旗幟立於廟前,以祈求平安,保佑全村,旗幟會一直豎立在廟前,直到今年的年底的謝平安。

四結福德廟,福德正神聖誕

圖片
四結福德廟 -福德正神聖誕 在「將斗桌」請示神明。 眾神過金火,隊伍成一直線朝廟宇的方向前進。 神明過完火後,信徒拿著衣物等穿戴品在火堆上繞繞,相信這樣可以帶來平安。 「過火」又稱「踏火」,民間信仰者認為通過這個儀式可以除穢、去邪、解厄。除了增強神威,也可以讓參與地信徒們避邪,保平安。 農曆二月初二是福德正神的聖誕,為此舉行「過火」的儀式。 首先要先向神明們稟明今日是哪位神明的聖誕,會做些什麼,準備了哪些東西。然後再請示詢問神明今天過火的事項,可不可以開始?需要注意什麼?誰先領頭?這個請示的儀式相當重要,如果神明們沒有同意,所有活動都會卡在這裡,無法進行。詢問完過後才能正式開始「過火」儀式,前置作業也相當重要,「淨空轎」,敲鑼宣鼓,請神明到「將斗桌」,過程繁多卻慎重。前置作業完成後,廟方將一袋袋的黃沉沉的金紙鋪堆在柏油路上,看起來頗為壯觀呢!別看金紙堆的位置看似簡單,其實是經數次的詢問和確認才能定下方位。雖然看似簡單的儀式,卻是許多人的心力與精神。讓人覺得壯觀熱血的可能是信徒們一鼓作氣踏過火堆的時間吧!但面臨火焰熱度的侵襲,信徒們仍能無所畏懼地向前衝,除了勇氣可嘉,我想更重要的是對神明們虔誠的心吧!在神明過完火後,大家紛紛拿著衣物、穿戴的配件,甚至是包包,在金紙堆上過過,祈求平安順利。對於「過火」儀式,除了能感受到神明給予人們的力量以外,也感受到大家對於傳統儀式的堅持和傳承。

在地超過一甲子的柑仔店:李永茂號

圖片
在地超過一甲子的柑仔店:李永茂號 蔬果.自製物補充區 李永茂號1960年由李詩嶽先生在二結街上設立,特別以父親李永茂先生的姓名作為店號,現在由第二代李秋美與簡有西夫婦接手經營。營業初期總是從一大早6點就開門營業,晚上則是為了方便紙廠員工下班後購買菸酒、罐頭等商品,順勢在店門口談天小酌,經常要到半夜11點才能打烊休息。二結紙廠營運轉型規模縮減後,柑仔店休息的時間跟著提早許多。這裡一直都是附近居民的百寶箱,臨時缺了酒、米、油、鹽、醬、醋、茶,跑一趟雜貨店就能解決。除了販售各式商品外,順應著居民的需求,也販售過豆漿、油條、粿等自製熟食商品。 說到每年店裡最忙碌的時刻,就屬二結的王公生。本地俗話「驚王公生,不驚過年」,反應的是為了慶祝二結王公生,庄頭全體動員熱鬧勝過年的景象!老闆娘李秋美女士說:「以前每年王公生熱鬧的時候,店裡總是堆著滿滿的商品,提供川流不息的客人選購,老闆也要騎著機車四處外送將商品宅配到客戶家,最忙曾經接連兩三天沒辦法關起店門休息!」 走進李永茂號,迎來的是老闆夫婦親切的笑容,還有幾位正在選購粽葉、蔬果的鄰居們。店裡陳列著各式飲料、菸酒、食品、蔬果,在不同的年節,店裡的風景總會有些不同,擺上自製或批發來的發粿、甜粿、粽子、粽葉、糕仔、月餅等各式商品,方便厝邊隔壁好朋友採買。60多年來,李永茂號就在二結街上服務著鄰居,走進店裡,總是能感受到傳統雜貨店的質樸氣息和暖暖人情。

二結人ㄟ口味:長春行的家禽肉品

圖片
二結人ㄟ口味:長春行的家禽肉品 簡文秀先生原是經營飼料販售,成立長春行後,開始為大家提供生鮮雞肉的服務。 長春行的老闆簡文秀先生,原本在經營飼料販售,也做過養「頭牲仔」的生意,主要是雞和豬的養殖販售。總是帶著一副眼鏡的簡老闆是街坊鄰居口中的「眼鏡仔」,早期養雞時,應鄰居們需求幫忙宰殺雞隻,直到1970年代後期,成立長春行,正式開展雞隻宰殺與販售的專業服務。 每逢年節與王公生等重要節日,家家戶戶準備著三牲、素果等各式祭祀用品,便是店裡最忙碌的時候,過去王公生辦桌的熱鬧時節,常常忙得不可開交供不應求。平時為了服務左鄰右舍和方便紙廠員工,常常從一早五、六點開門營業到傍晚。 早期店裡除了雞肉也有販售魚肉,現在則是以販售生鮮和熟食雞鴨肉品為主。過去店鋪現場有提供活體雞隻販售,當顧客選好雞隻後,就在現場進行秤重、宰殺、拔毛等相關程序,處理完畢後立刻將生鮮雞肉交給顧客。現在依照政府法令規定,雞隻必須交由工廠宰殺,所以店鋪現場宰殺服務已不復見,直接提供販售衛生安全肉品。現在店內除了生鮮雞肉外,也販售鹹水雞、鹹水鴨等熟食,是由老闆娘使用仿仔雞或土雞加工製作,口感扎實,是在地人的最愛。老闆說這一味是「二結人ㄟ口味」,令人吮指的在地好味道。

在地超過半世紀的專業肉鋪:二利肉行

圖片
在地超過半世紀的專業肉鋪:二利肉行 第三代經營者簡茂智俐落地切分著豬肉,也為老店注入了新活力。 二利肉行由現任老闆簡茂智先生的阿公簡天送先生在1963年左右設立,簡天送先生初期是從事牛隻屠宰工作,後來才轉作豬隻屠宰工作,在二結街上設立肉舖,開始販售豬肉。 每年的農曆七月是豬肉攤的超級大月,直到二十幾年前,王公廟的中元普渡經常可見各鄰奉獻豬公敬拜老大公的熱鬧景象,咬著鳳梨的大豬公是許多二結人對普渡的共同印象。極盛時期一個月下來的需求量高達30幾隻豬公。二結紙廠也會在中元節前辦理普渡,普渡豬公的費用由公司負擔一部分,剩餘的員工自主募集。普渡完畢後,將豬肉依總人數分切編號,另外作號碼籤,由參與的員工來「抾豬份(khioh-ti-hun)」,依抽得的號碼把該份豬肉帶回家。不過隨著時代變遷,現在比較少這樣做了。 簡茂智老闆的父親簡基鴻先生是第二代老闆,現在已交棒給第三代經營。從電宰廠屠宰好的豬隻會在凌晨1點左右送到二利肉行,大約凌晨2點檢視豬肉後,依照胛心肉、梅花肉、豬腳、前後腿、五花肉、肋排等不同部位進行分解整理,等工作告一個段落時天色已亮,陸續有客人上門採購,再依顧客的需求進行剁、切、絞等程序,一直到上午11點左右才能休息。 除了生鮮豬肉,二利肉行也製作香腸、臘肉、豬肝等豬肉加工品,平時批發到各地店家,年節時才會擺在肉攤販售。訪談中客人上門要購買犬隻吃的排骨,老闆立刻滔滔不絕說著最適合犬隻食用的部位,充滿專業自信,第三代年輕人接手,為街上老店鋪注入無窮活力。